2021/06/16 你是真的有聽懂還是裝懂?聽得到聲音不代表聽得懂!

博士助聽器編輯部特稿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跟長輩說話,他們一直點頭卻好像根本沒聽懂呢?或是溝通對象誤會了你的表達之意,讓你不經納悶他們究竟是有聽懂還是在裝懂?

聽得到≠聽得懂

首先我們要先釐清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聽得到聲音不能就代表聽得懂聲音。就好比我們近視能看到東西但會霧濛濛的一樣。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我們的聽覺毛細胞有分傳遞低頻、中頻和高頻聲音的不同區塊。以老人較常見的聽力損失為例,老人常常是高頻的部分較中低頻來的差,也就是處理高頻的毛細胞較處理中低頻的毛細胞退化來的快

我們語音中子音如:ㄐ、ㄑ、ㄒ、ㄗ、ㄘ、ㄙ的頻段剛好位於高頻的部分;而語音的能量則位於低頻,也因此許多老人能聽到語音的聲音但他無法分辨出子音

也導致老人常抱怨說他有聽到聲音,但他都聽不懂或聽不清楚。

此外,毛細胞的受損或聽神經的退化,也會影響我們分析聲音的能力和速度。這也導致在對方講話速度較快時,更難去理解語音的內容。

聽得懂≠聽得好

另一個更值得被注意的是聽得懂不等於聽得好,同時這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或許你會觀察到小孩都能聽得懂你的日常指令,但他卻很容易分心或是忽略掉你說的話。尤其是在較吵雜的環境中,可能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聽得不是很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65歲以上老人每三人就有一人有聽力損失問題;孩童則約有15%在求學過程中出現聽力上的問題。

但在這些有聽力問題的人中,只有三成的人有配戴聽覺輔具的經驗,剩下的很多是輕度甚至是中度聽力損失的患者。

這類型的患者在一般的語音音量對話中(55~65分貝)是不會出太大的問題。然而當外在的噪音加進來干擾,又或者說話距離拉遠時,就常造成在聆聽上所需的費力度增加,進而導致容易出現疲乏、分心等情況。

這問題在學童身上更加嚴重,孩子常常會認為自己能聽見老師課堂所說的內容,而忽視可能潛在的聽損風險。

但隨著課業的加深和上課時間的拉長,聆聽所需的費力度會較的正常孩童來的多,因此容易導致在課堂上分心,最終影響學習。

解決方案

當你發現家中的年長者、孩童甚至是自己有類似的情況,小心這可能是聽力損失的潛在風險族群,建議步驟如下:

1.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可至醫院或耳鼻喉科診所進行聽力檢查以確認是否有聽力上的問題。
 

2.輔具介入

有聽力上問題,可尋求專業協助。助聽器公司的聽力師或選配師會依每個人的聽力程度、生活需求,選擇適合的助聽器,並為其調整合適的音量增益。

孩童部分依課堂所需,可使用FM調頻系統克服環境噪音和距離影響,以減少聆聽費力度,提升學習成效

3.溝通方式

以面對面說話為主並且放慢說話速度,同時遠離或背對噪音源都可使聆聽更輕鬆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