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2 什麼是微聽損?關於微聽損你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博士助聽器編輯部特稿

微聽損時常被誤會成學習能力較差的表現,所以容易錯過聽輔具的黃金介入期。

什麼是微聽損?

微聽損族群包含以下三類型:
 輕度聽損
雙耳三個頻率(500、1000、2000 Hz)的氣導平均值介於 20-40 dB HL

 高頻聽損
高於2000 Hz以上的頻率,單耳或雙耳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氣導閾值大於等於 25 dB HL

 單側聽損
劣耳三個頻率(500、1000、2000 Hz)的氣導平均值大於等於 20 dB HL

微聽損發生機率?

微聽損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且發生率也有所差異。據統計,學齡期兒童的發生率每1000人約有64人,相較於剛出生的嬰幼兒發生率為每1000人約0.51人,有顯著的增加。

在實施新生兒聽力篩檢之前,多數微聽損的兒童直到學齡前都無法被發現,其又以單側聽損的發生率占比最高。

微聽損的影響?

多數微聽損兒童在理想的聆聽環境下,如安靜的、一對一對話情境及近距離溝通,都能聽得到也聽得清楚。

能夠遵從他人所給予的指令,也可以正確的做出回應。各方面的發展也都沒有明顯異常,以致於家長或老師不容易察覺微聽損兒童的不一樣。

容易將偶然出現的異常現象,如在遠處叫名字卻無反應,或語言發展相較於其他同齡兒童慢。歸因於可能是今天精神狀態比較差或是每個人學習速度本來就不一樣。

然而,相較於聽力正常的兒童。研究顯示,微聽損兒童可能會面臨以下問題:

1.語音辨識錯誤
2.語言發展遲緩
3.學業落後
4.心理及情緒上的困擾
5.背景噪聲中的聽音辨位問題

微聽損兒童該注意什麼?

研究指出針對微聽損兒童須特別考量以下因素:

一、聆聽費力度(Listening Effort)
聆聽費力度指「為了聽懂語音所需的專注力」。
相較於聽力正常的兒童,在困難的聆聽環境且無使用輔具的情況下,微聽損族群若要聽得清楚,需要相當的專注。故體力消耗較快,也較容易感到疲累。

二、聽覺剝奪(Auditory Deprivation)
聽覺剝奪的意思為一個人缺乏足夠的聽覺刺激,大腦逐漸失去處理訊息的能力。隨著剝奪時間的增加,辨識度下降。

眾多研究顯示,早期介入可以幫助微聽損族群重拾聽覺發展。但微聽損族群最常遇到的問題為,因聽損發現的晚,故介入時間也較晚,容易錯過早期介入的時機。有可能無法適應輔具所帶來的助益,尤其又以單側聽損者最為明顯。

三、雙耳優勢(Binaural Advantages)
當我們的耳朵接收到聲音訊息後會再傳送至大腦,由大腦計算角度,並感受兩側耳朵所接受到聲音訊息的微小時間差,進而分辨聲音來源。

然而單側聽損者聲源辨位的表現較差。相較於雙耳聆聽,單耳聆聽的音質較為平坦也較缺乏豐富度。

該如何選擇聽輔具?

隨著醫療技術與科技的進步,對微聽損族群來說,市面上有眾多的輔具選擇。如一般氣導式助聽器、骨導式助聽器、跨傳式助聽器、調頻系統及人工電子耳(單側聽損者)。因應不同的聽力狀況會有不一樣的選擇。

並非每一位微聽損者皆適用某種固定輔具,需考量佩戴者年齡大小、家庭狀況、主要需求等問題。

然而面對這麼多的選擇,微聽損者往往感到徬徨無助,不知道要選什麼輔具或是我到底需不需要使用輔具。

這個時候專業人員就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需站在專業的立場並綜合考量個案的狀態後,給予完整的諮商及建議,讓個案能在更了解自身的狀況後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